古鎮(zhèn)鹿港小學已過百年,但校園里已找不到曾幾十年陪伴過小學生們的標語:當個活活潑潑的好學生,做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孫中山先生的銅像仍然矗立在鹿港小學的校園里。 本報記者 陳曉星攝
本報記者 陳曉星 孫立極
1月19日,臺灣9所校名中含有“中”、“華”或英譯名含“Chinese”的大專院校,如中國文化大學、中華大學、中國醫(yī)藥大學、中華技術學院、中華醫(yī)事學院、中國技術學院等,收到臺“教育部”發(fā)送的“特急件”,文件稱:為應“行政院”“務實推動正名,彰顯臺灣主體性”之政策,本部須配合成立正名推動小組,并于1月底前研擬具體改革方案報“院”。文件附件中列出“擬更改之名”、“可能遭遇之困難及其解決方式”、“配套措施”等問題,要求各院校在20日17時前回復。
“沒歪為什么要正名?”
一封函件落地,正在開大學校長會議的校長們嘩然,“文化大學沒有歪,為什么要正名?”中國文化大學校長李天任問。他稱看到公文時十分訝異,之前從媒體上看到學校也要“正名”的消息時,已聽到很多反對的聲音,后來“教育部”否認,大家都當此事是個笑話,沒想到現(xiàn)在竟然成真了!關于那封限時回復的函,他說已經(jīng)委請法律系教授回復。
中華大學也向媒體表示,學校不會更改校名,因為是私立學校,改校名要經(jīng)過董事會,不是官方的管轄范圍。董事會已經(jīng)開會討論,認為公文莫名其妙,并作出決定:拒絕改名!
中華醫(yī)事學院校長林壽宏說,學校是為了紀念孫中山而建,先生的誕辰是校慶日,學校已經(jīng)有37年的歷史了,校名不是一封函件說改就改的。
中華技術學院校長陳信雄說,我們的招牌用了36年,我們以“中華”兩字為榮,為什么要改?即便改也要我們想改才行。
親民黨兩名女“立委”在急函發(fā)出的第二天早晨召開記者會,批評“教育部”不把教育辦好,反而急著替學校改名字。還有“立委”言辭激烈:如果“教育部”真要抱大腿,干脆就花錢成立一所“臺灣文化大學”,不要讓其他學校改名。如果要“去中國”,“東吳”、“逢甲”、“銘傳”,有這些字眼的學校是不是都要改?“中山路”是不是也要改?
到底是詢問還是命令?
面對來自學校及社會各界的強烈反彈,“教育部”部長杜正勝稱“不知情”,并且表示改名一事最終由學校自己做主。也有媒體刊文解釋急函只是調(diào)查表,在討論與詢問的范疇之內(nèi),任何事都應可以征求意見。這封急函到底是動用行政命令“正名”還是調(diào)查表,本報記者聯(lián)系采訪召開記者會披露急函一事的女“立委”,想厘清此事,但被婉拒。但記者在以后的采訪中了解到,雖然臺“行政院”本月24日就會提出“總辭”,但還是在1月3日發(fā)函要求各部門在1月底提出“正名”計劃,面對這一臨走不忘“正名”的動作,有人響應,有人消極,有人觀望!敖逃俊庇泄賳T稱曾交代謹慎處理,不能隨便轉給學校,但這封公函隨帶著“教育部推動正名改革方案”附件在19日進入校園。
有人分析,“調(diào)查表”說只是對付反彈的面具,“文中沒有是否同意正名的選項,誰也沒提出改名的要求,這樣的公函不是壓力是什么?難道你突然問人家要改叫什么名字是商量嗎?”也有“風向球”說,放一個氣球試試看,沒有障礙就升天,有了反彈再收線,里子面子都不丟。一位教師告訴記者,1個多月前,“教育部”曾斥責媒體要求私立學校改名的新聞失實,并“保留法律追訴權”,但現(xiàn)在要求學校改名的公文又出來了,上層稱“不知情”,中層說“交代謹慎處理”,辦事員說是“上級交辦事項”。各說各話,也各有解釋。
“正名?別過中國年!”
這次急函學校改名事件又引起了島內(nèi)一場不大不小的“地震”,有震感的不僅限于校園和私立學校的校董們,社會各界都在看,都在議,因為“正名”已經(jīng)形成一場有聲或無聲的運動,正在影響到各行各業(yè),不知道下一個會波及到誰。
去年年底,臺灣當局推出“務實推動正名,彰顯臺灣主體性”政策,提出以“臺灣”自稱、以“中國”稱呼大陸,英文則優(yōu)先用“Taiwan”、“Taiwan(ROC)”或“ROC(Taiwan)”等自稱。法規(guī)條約、“國營事業(yè)”、“駐外館處”、“中央政府機關”、財團法人、學校等12項中,凡有“中華”、“中國”字眼都將改為“臺灣”。9所大專院校收到的改名“特急件”即由此而來。
“正名運動”從新年起開始推行,首先為運動付出代價的是臺灣“行政院”點名的“中國石油公司”、“中國船舶公司”,因為改名涉及公司已簽合約、文書、系統(tǒng)、招牌等方方面面的變更,改名費經(jīng)評估高達20多億新臺幣。公司雖然憑空損失,但有政治人物表示為了“愛臺灣”,這些錢花得值。有民進黨“立委”對于“正名”必要性的解釋是:“如果別人看名稱以為公司是中國的,就讓中國享受了我們臺灣的品牌榮譽。”
日前,臺南市下令拆除小學校園里“當個活活潑潑的好學生,做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的標語,這條標語類似于祖國大陸小學校園里的“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曾經(jīng)鐫刻、書寫在每個校園,早年也曾印在臺灣小學生的作業(yè)本上,成為很多人的兒時記憶。據(jù)電視報道,臺灣一所小學校里,拆下來的金字躺在地上,有家長表示不理解,也有小學生在爭論到底自己是不是中國人,面對記者“什么是中國文化”的提問,一個天真的孩子答:“就是從中國傳來的文化!
一位年近70歲的老人與本報記者交談時說:“他們應該花精力考慮那些受到家庭暴力的孩子,那些燒炭自殺的人,考慮我們的醫(yī)療制度出了什么問題。不斷地‘洗腦’不是出路!币晃唤邮鼙緢笥浾卟稍L的作家的話形象生動:“正名?先別過中國年!先把自己的姓正過來,馮陳褚魏也都是中國的!”
(本報臺北1月23日電)
責任編輯 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