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本報關于在蘇北地區(qū)盛行的“縣中模式”大舉挺進省城南京的報道刊發(fā)后,引起了社會各界特別是教育界的強烈反響,成為這兩天包括專家、學生、網友之間熱議的話題。昨天,南京一些學校的老師也紛紛致電本報,表示他們也有話要說。與此同時,關于“縣中模式”的討論也引起了海外媒體的關注。
海外
媒體
關注本報報道
昨天上午10時許,南京某區(qū)教育局的李老師致電本報發(fā)表了一些看法。李老師在電話中稱,自己是一位從事20年教育工作的老教師,目前已經退休在家。他說,這幾天他一直關注本報關于剖析在蘇北地區(qū)行之有效的“縣中模式”,大舉挺進省城南京所引發(fā)的種種爭論的報道,而且此報道在教育界也引起廣泛的爭論。李老師稱,自己經常上網,他看到很多知名網站紛紛轉載了本報報道,另外本文還被海外的一些媒體全文刊載,如加拿大的《hellochina》、美國的《中文在線論壇》、新加坡的《南華早報》等等。李老師覺得本報非常有必要把這個討論更深入地開展下去,通過此次討論,端正教育思想。
作為一名老教育工作者,李老師對南京部分學,F(xiàn)行的教育模式感到非常痛心。由于工作的關系,退休在家的他還一直與南京的一些老師、學生保持著密切的聯(lián)系。在同省里的學習交流過程中,外地的很多老師以及他本人,認為南京的教師隊伍以及教師水平是比較出色的,對南京的師資力量充滿了信心。就在兩周前省里的一次外語教學交流會議上,專家對南京的外語教學水平給予了極高的評價。李老師認為,南京推行素質教育在江蘇乃至全國是比較先進的,今年高考南京地區(qū)考生分數(shù)普遍較低,但教育水平不能光從指標上看。
李老師向記者透露,在南京一家媒體發(fā)表的《南京的“高考之痛”》那篇文章后,他感到身上的壓力很大,其實學校也不愿意開設晚自習,主要是來自方方面面的壓力。那篇文章中引用家長的話,把“滑鐵盧”現(xiàn)象歸咎于家教的問題,而學校應當加強監(jiān)管,不能讓副業(yè)影響主業(yè)。李老師認為,南京目前對于教育的關注和思考,應當再做深入的討論,出現(xiàn)的問題必須科學的處理。
知名教師
熱辯“縣中模式”
就在“南京高考之痛”一文引起南京教育界軒然大波不久,南師大附中一位著名的語文特級教師(化名吳非)在2004年9月16日的《南方周末》上發(fā)表了一篇時文,文章名為《不是愛風塵,又被風塵誤》。該文試圖對7月份媒體報道的《南京的“高考之痛”》作出正面回擊,在他看來,這場討論的尷尬之處在于它把教育界力圖彌合的一對矛盾進一步撕裂,讓一場原本比較專業(yè)的討論庸俗化,它逼使教育行政部門表態(tài)去做違背教育理念的事。吳非老師在文章中說,他在和蘇北一些教師交流時,發(fā)現(xiàn)他們對“半個月休息一天”或是“每個月休息一天”已經習慣了,但是他們不承認那是素質教育。他對從高中一年級起就給學生灌輸高考意識極其反感,十多年前,他在參觀蘇北一些縣級“名!睍r,就發(fā)現(xiàn)校園墻上公然刷著“想一想,你的戶口在哪里?”“面壁三年跳農門”……這類標語曾經引起過教育家的憤怒,但這些學校頂著壓力熬到今天,終于形成了強大的應試教育勢力,反過來給新一輪課改造成巨大的壓力。
與吳非懷疑“縣中模式”觀點不同的是,作為江蘇省語文教育界泰斗之一的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院長何永康教授并不排斥“縣中模式”。他在《揚子晚報》發(fā)表的《“痛”后而“快”———一位大學教授眼中的南京高考之痛》一文中這樣寫道:提出一點具體辦法,僅供參考:1.繼續(xù)堅持“素質教育”,但不要搞成“花架子”,膚淺地用一些“文學”、“藝術”、“體育”選修之類的東西來點綴;2.管好學生在校的分分秒秒,不一定像蘇北某些學校那樣“眼睛一睜,忙到熄燈”,但適當搞一點老師督察下的晚自習也是有必要的,這可能妨礙少數(shù)老師的“家教”了,其實這些“家教”浪費了孩子自修、思考、作業(yè)的寶貴時間,用途不大,家長們不要迷信;3.假期里,在保證學生休整、娛樂的前提下,適當搞一點學校組織的“補習班”,兩個“10天”即可,幫助后進生趕上,促進先進生鞏固提高,須知假期太長,心會越玩越“野”。
普通教師
來電訴心聲
兩位名師關于“高考之痛”的看法在報刊上發(fā)表后,引起了教育界的強烈反響。這幾天,本報剖析“縣中模式”大舉挺進省城南京所引發(fā)的種種爭論的報道刊發(fā)后,在社會各界,尤其是教育界再次掀起了波瀾。昨天,南京一些學校的老師紛紛致電本報,表示他們也有話要說。
南京金陵中學高中部的一位老師指出,目前有些家長認為,南京的學生考不好,老師們不敬業(yè)難辭其咎,這種說法有失偏頗。省里有規(guī)定,高一高二不允許補課,而高三也只能在雙休日補半天課。南京作為省會城市,自然不敢明目張膽地違規(guī)補課,搞不好就被曝光處罰。但外地縣中可不管這一套,老師們整天泡在學校,和學生吃住在一起,從早上6點到晚上10點,學生們一直在學習,連雙休日、節(jié)假日都不放過。
在金陵中學,高二還上音樂課,其他規(guī)定的課程也照常開設,但是,對于國家規(guī)定的課程計劃,很多地區(qū)都沒有執(zhí)行。下面很多縣中從高一就開始分班,只上數(shù)理化,完全置國家課程計劃于不顧。這種沉重學習對學生來說是一種摧殘,并且完全違反“減負令”,在南京很難行得通。另外,這位老師還認為,學生的差異也是一大因素。農村的孩子只有上學這一條出路,所以拼命苦讀,一個禮拜天天看書也不要玩,而南京的孩子能做到嗎?說到底,不管推行什么樣的教學模式,必須根據情況因地制宜的進行。
“在強大的輿論壓力面前,南京的教育確實走到了一個進退維谷的十字路口!蹦蠋煾街械耐趵蠋熣J為,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不應該對立起來看,因為應試能力是學生全面素質的一部分,應試的內容是學生全面素質的基礎。作為學校,是要追求升學率,但絕不能片面地追求,更不能以學生的身心健康為代價去追求。南京今年高考成績不如一些兄弟城市,這是不容回避的事實。但并不是說,南京的孩子就不如縣中的孩子。在歷年的高考中,外地縣中在數(shù)理化方面都比較強,因為下的功夫多;但語文、外語卻不如南京,表明南京的學生見多識廣、綜合素養(yǎng)較高。教育不是短期行為,在成績之外,要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科學素養(yǎng)。
特約編輯 徐新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