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地氣才能有底氣”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劉云山
“我們黨開了一個好的會,有了好的綱領,定了好的目標,重要的是以好的作風、好的學風、好的文風,使大會精神入耳入腦、深入人心,變成精神力量、變成實際行動,真正落到實處。”
12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劉云山到北京市調研并主持召開座談會,就如何把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引向深入聽取基層意見建議。
這是十八大以來,又一次有中央政治局常委參加的座談會。會上,再次體現了中共新一屆最高領導層倡導的清新的作風、會風。
在11月15日舉行的中共十八屆一中全會上,65歲的劉云山當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進入中國共產黨最高領導層。
從北疆邊陲到首都北京,從新華社記者到中宣部部長,劉云山一路走來,始終給人謙和務實穩(wěn)健的印象?!敖拥貧獠拍苡械讱?、長靈氣”,這既是他常用來要求下屬的話,也是他多年主管中國意識形態(tài)和文化發(fā)展工作的心得寫照。
歷經基層磨練 保持深厚百姓情懷
祖籍山西忻州的劉云山,出生在古稱敕勒川的內蒙古自治區(qū)土默特右旗一個普通農民家庭,學習、成長都在內蒙古自治區(qū)這個邊疆省份。參加工作之初,他在農村學校做過教師,在農村參加勞動鍛煉。1975年至1982年,劉云山在新華社內蒙古分社當了7年“農牧口”記者。
7年間,他走遍內蒙古農牧區(qū),走近農牧民,采寫了大量貼近實際、貼近生活的報道。他31年前采寫的《夜宿車馬店》,至今仍被中國新聞界視為范文。這篇不足千字的通訊,生動記錄了他夜宿車馬店的所見所聞,反映了改革開放后農牧民“豐收的喜悅”。這篇報道的寫作手法被當時的新聞界爭相模仿,此文還被作為名篇收入新聞院校教材。
改革開放之初,中共提倡選拔任用年輕干部,1982年劉云山離開記者崗位,調任共青團內蒙古自治區(qū)委員會副書記,之后擔任自治區(qū)黨委宣傳部副部長。在1985年召開的中共全國代表會議上,年僅38歲的劉云山被選為候補中央委員。此后,歷任自治區(qū)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秘書長,赤峰市委書記,區(qū)黨委副書記等職。1993年,劉云山出任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常務副部長,2002年出任中宣部部長。隨后,在中共十六屆一中全會上他當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
從記者到官員,幾十年間,劉云山不變的是他對百姓、對基層的深厚情感。1986年,任內蒙古自治區(qū)黨委宣傳部部長時,為調研農村思想政治工作,劉云山獨自一人坐火車、乘汽車、搭拖拉機,進農家、住帳篷,與農牧民群眾促膝談心。他說:和群眾在一起,才能聽到他們的心里話;和群眾在一起,本身也是一件快事。人民日報著名記者陳勇進到河套地區(qū)采訪聽到劉云山的故事寫了“部長下鄉(xiāng)”的報道,引起不小反響。
在中央部門履職多年,劉云山仍每年都堅持深入基層,每個省區(qū)市都留下了他的足跡。在他看來,親眼看到的情況,親身體驗的事情,最具說服力。針對新聞報道中存在的“官話、套話、大話”現象,劉云山認為“新聞記者應該經常在路上、在基層、在現場,說短話、說新話、說老百姓的話?!彼€常寫一些“豆腐干”的短文,為的是反對“假長空”的文風。他倡導和推動全國新聞界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要求記者“把新聞寫在大地上,寫在人民心坎上”。劉云山認為,只有切實解決好“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的問題,“我們的工作才能獲得最廣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眾基礎和力量源泉”。他對“我是誰”有獨到的見解,他說一個人有了權、有了錢、有了名,往往會頭腦發(fā)昏,不知道我是誰,擺不正與老百姓的關系,其實不管有多大權力和名望,在老百姓面前都應該是學生,是公仆。搞清“我是誰”,才能解決“為了誰”、“依靠誰”。
“走轉改”活動中,從中央媒體到地方媒體、從傳統媒體到新興媒體,負責人帶頭下基層、去一線,給新聞宣傳帶來一股清新之風。不僅在國內備受贊譽,也受到海外同行的好評。
不久前,根據中央電視臺“走基層”系列報道改編的“中國在現場”節(jié)目在德國連續(xù)播出后,德國的編導說,片子讓他們看到了“人與人之間的關懷與尊重”。有德國觀眾寫信說,節(jié)目讓他們“了解到中國官員關心民眾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