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短評 杜絕“商奸”重在監(jiān)管
有個詞,叫做“無商不尖”。
是的,這個“尖”字并不是錯別字。舊時候,米商賣米都是用升斗做量器,賣家在量米時會以一把紅木戒尺之類削平升斗內(nèi)隆起的米,以保證分量準足。銀貨兩訖成交之后,商家會另外再拿一把米加在升斗上,如是已抹平的米表面便會鼓成一撮“尖頭”。后來,“無商不尖”便形容凡是做生意的,總要給客人一點甜頭。
可別小
然而,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原本的“無商不尖”就漸漸變成了“無商不奸”,甚至很多人都已經(jīng)不再知道這個詞的原貌。那些缺斤短兩的“奸商”自不必說,甚至連原本送的那一“尖”也往往是羊毛出在羊身上,不是以次充好,就是拿過期貨品湊數(shù),連所謂的“利潤捐助慈善”都開始弄虛作假。也怪不得,“無商不尖”這個詞會完全改變自己的詞義。
那么對此,我們又該怨誰呢?就像一片莊稼長得歪歪斜斜、雜草叢生,我們是怨莊稼品種不好呢,還是怨農(nóng)民不負責任?如果一個地方治安很差,我們是怨這里的居民道德水平低呢,還是怨警察部門不作為?同樣,一個市場總是充滿了不良的經(jīng)營行為,我們是怨商人自律太差呢,還是怨市場監(jiān)管者不作為?答案顯而易見。
面對“鬼秤”,市場管理部門可能很難每臺秤都能檢測,也暫時做不到電子秤由市場統(tǒng)一采購、統(tǒng)一備案、統(tǒng)一檢定、統(tǒng)一管理……那么至少,每個市場內(nèi)的公平秤總應該保證吧?這一點自然無關乎工作能力,而在于工作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