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科大傳播與動漫學院“老街巷”項目組走訪四方區(qū)七個自然村時,發(fā)現(xiàn)青島較多自然村立于明代永樂年間,或為其后代遷徙繁衍處。 在走訪的七個自然村華光村、大山村、雙山村、保兒村、小水清溝村、河西村、河崖村中,除華光村是新中國成立后形成的,其他六村的立村時間都較長,且多少與永樂年間的徙民為軍戶的那一段歷史有關。 據(jù)即墨縣志,小水清溝村的立村人是明朝永樂年間(1403年)從云南遷到此地的董氏。目前,小水清溝村的大姓是鄭氏。據(jù)2006年續(xù)修的《鄭氏族譜》,云南鄭氏于永樂年間(1403年)遷往即墨縣仁化鄉(xiāng)大水清溝村,并于崇禎五年(1632年)從大水清溝村遷來此地。據(jù)傳,明永樂年間,秦氏遷入河西并建村。目前,河西村的另一大姓為袁姓。據(jù)《袁氏族譜》,袁仁美于永樂年間由云南遷往即墨金口村,幾經(jīng)遷徙,后定居河西村。據(jù)傳,永樂元年,王氏太祖從云南遷入河崖建村。 保兒村的立村者雖不是明代遷徙者,但是其后代。據(jù)傳,保兒村的建村人王氏的太祖就是于永樂初年(1403)從云南遷居三官廟定居的。據(jù)《山東省嶗山縣地名志》,雙山村的大姓袁氏為袁氏六世從河西村所遷,另一大姓王氏為十六世自河東村所遷,皆為永樂年間所遷。 明代永樂年間,朝廷為了加強山東海域的國防,特從云南一帶徙民為軍戶,平時為民,戰(zhàn)時為軍。青島作為山東重要的海岸地,接納了大量軍戶,并以其為基礎,形成很多自然村。除了上面提到的村落,四方上四方村、下四方村、閻家山村等的形成都與永樂年間的移民有關。由于當時多由某一姓氏立村,所以青島自然村的“大姓化”傾向較為明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