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為國選才”的高考期間,不知道重慶沙坪壩的鳥兒有沒有被驅趕。現(xiàn)在,高考結束了,它們終于可以自由地叫喚了。 高考到,鳥兒不許大聲叫,這是沙坪壩區(qū)政府某位領導的要求。他在6月6日下午舉行的高考工作匯報會上提出:不少學校綠化較好,吸引大量鳥兒前來,若在考試過程中鳥叫聲過大,工作人員應以環(huán)保方式驅鳥,“避免考生因鳥叫分心影響發(fā)揮”。 這位領導的“體貼入微”,不一定會感 “護考行動”風起云涌 措施越來越多越來越細 連自由飛翔的小鳥都受到了高考的牽連,有中國特色的高考“護考”行動已經(jīng)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 近幾年來,“護考”已成為高考期間的關鍵詞。最早是家長自發(fā)“護考”,在考點周圍“堵校門”、“斷交通”,生怕汽車發(fā)動機的聲音干擾了考場上的孩子。隨后,一些政府部門、社會機構也積極參與到“護考”的行列中,爭相為考生“送溫暖”、“獻愛心”。于是,祖國各地的“護考”行動風起云涌,而且措施越來越多、越來越細,涉及面越來越廣。為高考“護考”已成為公共行為、全民行動。 “禁止鳴笛”是多年來各地高考期間“護考”的普遍舉措。今年,北京的交管部門就在該市的19個考區(qū)、113個考點門前及周邊道路豎立起“考試期間減速慢行”、“禁止鳴笛”等警示牌,并對部分路段適時采取臨時交通管理措施。 合肥市的交警會從重處理那些有違高考禁令的車主,從考試前幾天開始,他們就對考點給予重點保護,對違禁鳴笛、農(nóng)機車輛闖禁區(qū)等交通違法行為“一律按上限處罰”。 而那些反感某些特權車輛不管有事沒事都拉響警報招搖過市的人,可能會對這些規(guī)定持歡迎態(tài)度,盡管其惠及面很窄,有效期也僅兩三天:上海市要求急救車在進入或路過考區(qū)時,不管有沒有任務都不準鳴笛、拉警報。北京的消防車在救火出動過程中,經(jīng)過考點可以亮警燈,但不能鳴警報,“避免影響考生考試、休息”。 救人與滅火,都是十萬火急之事,但在高考面前,對不起,請讓車輪慢點滾。 在消防車、急救車都要為高考減速的時候,有一類車輛卻可以快速前行。高考期間,北京的有車一族肯定都希望“家有考生”。因為這兩天,他們能體會到被特殊照顧的快感。只要是接送考生,車輛就不限號行駛。遇到堵車,還可以撥打“110”或者“122”,獲得優(yōu)先通行的權利。北京甚至還規(guī)定,因為高考而犯的小違章可以免受處罰,他們即使被電子眼拍到,也能憑借準考證“逍遙法外”。讓某些交通法規(guī)在高考面前暫時失效的還有合肥市,它對情節(jié)輕微的違法行為,原則上“不扣不罰”。 社會不僅給高考考生特殊政策、特殊待遇,而且還關懷備至、噓寒問暖。 每年的這個時候,“免費送考”和“愛心送考”也會成為與高考同行的流行詞。在湖南長沙,海南海口、三亞和天津塘沽等地,準考證就是公交車票。在各大城市都活躍著一支支“愛心送考”出租車隊,它們有的是自發(fā)組成,有的是為響應政府部門的號召。 據(jù)新華社報道,今年高考期間,記者在北師大附屬實驗中學門口看到民警搭建好了一個能夠容納70余人的休息區(qū),里面準備了飲水機,還為每名在休息區(qū)里的考生和家長送上一把扇子。 在考場周圍,被禁止的不只是汽車的喇叭聲。上海普陀區(qū)的桂楊園社區(qū)因為面對某個考點,小區(qū)茶室內(nèi)的娛樂活動在高考前夕和考試期間選擇暫停,五六年來都是如此,已成為居民們的自覺行動。 襯托女性之美的高跟鞋和香水,也在高考場上成了“違禁品”,盡管可能還沒有人認真地研究過,它們帶給考生的,究竟是積極作用還是消極的影響。上海某中學對參加高考考務工作的60多位老師進行培訓時,著重強調不要穿高跟鞋、不能噴香水。北京市對監(jiān)考老師的管理也細致入微,作出了同樣的規(guī)定。 “護考”無形中增加了考生壓力 不利于高考改革推進 社會各界發(fā)起的種種“護考”行動,雖然體現(xiàn)了濃濃的溫情,但是否也有“過度保護”之嫌?很多人在回憶高考時都表示,高考雖然殘酷,但也是一次對人的磨練,是對自身意志品質等多方面能力和素質的考驗。高考就像一個戰(zhàn)場,經(jīng)歷過這場大戰(zhàn),年輕人可以獲得人生第一筆豐厚的經(jīng)驗財富,比如鍛煉堅強的心智,獨立自主的能力。 那么,如今這些在社會全面保護下走向高考戰(zhàn)場的孩子,他們能鍛煉出堅強的心智、獨立的品質嗎? 試想,如果汽車的幾聲鳴笛都可以影響考生的高考成績,這是不是意味著他們的抗干擾能力太弱了?連汽車鳴笛的干擾都抗不了,這樣的孩子以后還能做什么?很多人小時候做事三心二意時,都被父母或老師以毛主席的事例加以教育:在湖南第一師范讀書的毛澤東為訓練自己的注意力,常常跑到鬧市區(qū)看書。 去年出臺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把“著重考查綜合素質和能力”作為高考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在考試期間,抵御外界干擾的能力是不是也可被視為綜合素質的一種體現(xiàn)? 在高考生源連年下降、錄取率不斷攀升的背景下,在全國超過72%的考生能夠進入各類大專院校的今年,從政府到家長,可能依然沒有認識到,讓考生在一個正常的而不是刻意打造的環(huán)境中獨立完成高考的重要性,他們依然被視為需要得到特殊關照和保護的對象。這些已經(jīng)成年或接近成年的孩子,在許多長者的眼里,還是溫室中的花朵。 《規(guī)劃綱要》為高考改革指出了一個光明的方向,即要逐步形成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制度。這是要造一座選拔人才的“立交橋”。當這一天真正實現(xiàn),教育學者熊丙奇說,高考就會趨于平凡。而“護考行動”凸顯了高考的特殊地位,它在無形中增加考生壓力的同時,也讓高考改革面臨著不利的社會局面。 今年高考期間,一家中央媒體的要聞版主編在博客上回憶起自己的高考,他說:24年前,俺發(fā)著高燒,沒家長陪伴,沒愛心車隊,也沒各部門無微不至的服務,獨自一個人從很遠的家每天騎車趕赴考場。相同的是,都是應試教育下的蛋,不同的是,那時這件事多數(shù)孩子能夠自己獨立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