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胡潤“2006中國慈善家排行榜”在京公布。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以2.33億元的捐贈,在百名慈善家排名中位列第五,成為中國最慷慨的慈善家之一。
然而,這位慈善家最近卻碰到了麻煩:吉利決定資助1000名品學兼優(yōu)的寒門學子完成大學學業(yè)。掏錢不難,難的是還得花更高成本找到1000位名實相
符的受助人。因為他們上過當:“窮孩子”搖身一變,原來是當?shù)仡I導之子。
在慈善捐助中,“誠信”二字一直被打上諸多問號……
3月30日,在中國教育發(fā)展基金會成立大會上,吉利控股集團捐助了5000萬元,尋訪1000名家庭貧困、品學兼優(yōu)的高中畢業(yè)生,資助他們完成大學學業(yè)。為了使用好這5000萬元,吉利控股集團有關負責人表示,對于受助對象的確認工作,將主要由吉利集團操作,為此還專門成立班子,除了捐助5000萬元外,還準備花費更多的金錢和精力,到全國各地尋找真正需要幫助的貧寒學子。
“貧困生”搖身變成領導之子
從農(nóng)村走出來的李書福,對辦教育情有獨鐘,讓更多貧寒學子上得起學,成為李書福的愿望。
2001年,李書福要求北京吉利大學創(chuàng)辦宏志班,免費供讀貧困學子。這個班級招收的對象是延安、遵義等革命老區(qū)的貧寒學子,學校免除全部學費和住宿費。第一屆招收30多人。
對當?shù)赜嘘P部門送來的學生,北京吉利大學并未懷疑,也未到學生家庭核實。“有相關部門公章,應該沒問題的!北本┘髮W黨委副書記席德堯說。
結(jié)果,雖然學生中大部分符合要求,但也有一些人并不貧寒。有些學生學習不刻苦,卻穿著奇裝異服,配備手機,出手闊綽。吉利控股集團副總裁、北京吉利大學校長羅曉明說,貧困原因有幾種,有懶惰致貧的、有因病致貧的。而前者,并不是吉利要資助的對象。更有甚者,有的學生竟然是當?shù)啬愁I導的子女。
讓學校尷尬的是,好心辦善事,卻沒有得到預期效果,“錢沒有花到刀刃上”。席德堯說,并不貧困的學生占用了受助名額,就意味著真正需要幫助的貧困學生得不到幫助;另一方面,一些學生或家長通過裙帶關系、提供虛假信息而獲得優(yōu)惠,會影響其他學生的心態(tài),敗壞社會風氣。
北京吉利大學無奈之下,決定停招宏志班學生,這個班成了該校第一屆也是最后一屆宏志班。這并非只是他們的困惑,在很多大學,由于缺乏相應的審核和監(jiān)督制度,或執(zhí)行力度不夠,扶貧資金流到了并不貧困的學生手中。
花費10萬千里尋訪貧困生
2005年,吉利控股集團總裁李書福出資210萬元,設立“未來人才基金”,定向資助100名家境貧寒、無力求學的學生,到其下屬的北京吉利大學、浙江吉利技師學院、三亞學院及其他大專院校就學,畢業(yè)后即可進入集團工作。
吉利控股集團副總裁羅曉明要求,務必找到真正需要幫助的貧困學生。
為確保這一點,吉利控股集團決定自己去找,從2005年7月開始,浙江吉利技師學院派出4支隊伍,到貧困地區(qū)尋找100名貧困生。
浙江吉利技師學院教師朱建美是去內(nèi)蒙古。在離縣城不遠的一個村子里,朱建美見到了相關學校推薦的第一名貧困生。這名男生留著長發(fā)、抽著香煙,讓朱建美極其反感!白≈u房、有錢抽煙的學生,在當?shù)夭凰阕钬毨У!钡谝淮渭以L,就讓朱建美意識到核實信息的重要性。
第二天,朱建美坐了1個半小時的牛車,來到第二個貧困生的家。該生的家是用泥巴和稻草稈搭建的小土屋,一個兩米多寬的土炕占據(jù)了房間的一半,這就是一家5口人的床。孩子雖然成績不錯,但無力繼續(xù)求學,只能在家養(yǎng)牛。朱建美當場就決定資助這孩子。經(jīng)過近1個月的尋訪,朱建美們最終確定了5名品學兼優(yōu)的貧困生作為資助對象。
“經(jīng)過精心挑選,受助的學生都符合條件,他們品德好、學習好、家庭貧寒!闭憬紟煂W院副院長席德堯說。
但這也花費了學校和老師大量的金錢和精力。席德堯說,尋找35名貧困生的成本,總共花費近10萬元,其中包括廣告、差旅等費用。尋找貧困生都要親力親為?
今年,吉利控股集團下屬的3個大學,還將尋找1000名貧困生,其中北京吉利大學招收400名,浙江吉利技師學院招收200名,海南三亞學院招收400名。對于今年尋找貧困生的成本,吉利控股集團還沒有具體預算,但按照席德堯的估計,在200萬元以上。
除了這千名貧困生,吉利控股集團還給中國教育發(fā)展基金會捐資5000萬元,這筆錢也是要資助1000名貧寒學子上大學。至于這1000名符合條件的貧寒學子如何才能找到,吉利控股集團副總裁羅曉明說:“集團將投入更大的資金和力量,尋訪到真正需要幫助的學生!倍业胶⒆哟_認之后,吉利控股集團將把錢給基金會,再由基金會資助給指定的貧困學生。
羅曉明感嘆,在當前社會信用體系不健全、相關法律不夠健全以及相關機構(gòu)不透明的情況下,企業(yè)自己運作自己的捐資很有必要。
但疑問仍然存在。這樣的開銷真的值得嗎?真的需要捐資企業(yè)親力親為嗎?如果有專業(yè)的中間機構(gòu)幫助尋訪受助對象,效率是否更高一些?對于一些慈善機構(gòu),資助人為何投了不信任票?這些問題的解決,也許比多一筆捐助資金更為重要更為急迫。據(jù)《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