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云編著 胡存約保護天后宮
胡存約是青島地方上早期有影響的人家。他最著稱的事情,就是阻止德國殖民者拆毀天后宮!赌z澳志·人物志·鄉(xiāng)賢》中記載:“胡存約,字規(guī)臣,清末民初膠澳青島村人,先世經(jīng)營商業(yè),事母至孝。青島開埠之始,市政
權操諸外人,華商稍能自振代表同業(yè)以參預市政者,僅傅炳昭、丁敬臣、包幼卿、周寶山、成蘭圃與存約數(shù)人而已。德人議移天后宮,存約與傅炳昭等力爭之乃止。以此為眾所倚重。有事悉就商焉! 胡存約過早地失去父親,十分孝順其寡母,為人稱道。青年時棄讀從商,經(jīng)理貿(mào)易事務,后在青島口開設了瑞泰商號,經(jīng)營土產(chǎn)雜品、日用百貨,還操辦貨物航運。青島建置初期,他是青島口最大的商戶之一,也是華人中敢于同德人爭取華人利益的代表人物之一。德人對膠澳租界進行規(guī)劃時,把沿海一帶劃定為德國等歐美人居住區(qū),已建了幾百年的天后宮成為德人的障礙,他們急欲拆除,移往他們劃定的中國人居住區(qū)另建。胡存約與傅炳昭等聯(lián)絡眾人努力抗爭,最終迫使德人放棄了這一無理的打算,保留下這處較有價值的中國傳統(tǒng)建筑。從此以后,胡存約享有很高威望,為群眾所倚重,逢有重要事宜都愿同他商議。
尤值得一提的是,任青島工商總會董事的胡存約曾寫就一本名叫《海云堂隨筆》的書,書中真實地記錄了德人侵占膠澳以前青島村一帶的歷史風貌,字里行間無不顯示那個時代的青島已不再是荒僻的漁村,而是有耕衢、廟宇、海關、郵局及眾多商鋪的繁華市鎮(zhèn),其規(guī)模和重要性并不亞于一般的小縣城,也充分證實德人稱侵占前這里荒蕪不堪的說法是站不住的。
根據(jù)胡存約《海云堂隨記》中記載的青島,1896年10月,青島口“原有商鋪四十九,今為六十一家”,第二年“商董首事集議本口稟縣商鋪數(shù)目。除新近由即墨、平度、金口、海陽來此賃屋暫營者六家外,計車馬店九,烘爐一,成衣、估衣、剃發(fā)三;油坊、磨坊、染坊六;雜貨、竹席、瓷器店鋪七;藥鋪二;當鋪一;織網(wǎng)、麻草、油簍、木材八;鞋帽、皮貨各一;紗布綢店、洋廣雜貨店三;酒館飯鋪九;醬園豆腐坊各一;糕店茶食三,計六十五家!比绻麑ⅰ百U屋暫營”的那六家店鋪計入,當時青島已有71家店鋪。從書中記錄的這些店鋪的經(jīng)營項目看,大多是手工業(yè)、餐飲服務業(yè)和航運貿(mào)易業(yè);而在航運貿(mào)易方面,北與牛莊(今遼寧省營口),西與安東衛(wèi)、石臼所、膠州、海州(今江蘇省連云港),南方遠至江淮、閩浙,國外同朝鮮等均有貿(mào)易往來。進出口的商品中,“出口以披豬、花生、生油、白臘、青梨等為最,進口以洋廣雜貨、細白棉布、棉紗、綢鍛、糖、桐油、竹木柴。本口去春瑞順、協(xié)昌福、慶泰進細白棉紗百二十七件,今春進二百六十一件,余者為靛蘭、洋紅均行銷暢利”,“吾邑勞山盛產(chǎn)水晶,有色白晶透者,有色暗而微紫者,往昔南船多來口采置”,“今本口與女姑、滄口計三百七十余船,陰島百二十余,魚只青魚、烏魚,或蛤貝蠣蟹之屬。”
此外,《海云堂隨筆》尚有歷史、地理、民俗等記載,史料價值珍貴,可惜現(xiàn)在已無全本。
1912年9月底,孫中山來到青島時曾到三江會館。在鞭炮聲和歡呼聲中,孫中山走上了三江會館大戲樓的主席臺,副會長丁敬臣主持大會,并向孫先生介紹嘉賓:原青島中華商務公局董事長傅炳昭、廣東會館會長古成章、三江會館創(chuàng)始人鄭章華、青島商務總會董事長胡存約、電燈廠廠長樸爾斯曼、青島車行老板費·理查德、青島啤酒廠廠長馬丁·威勒,以及造船廠、火柴廠、面粉廠、肥皂廠、蛋廠等各方代表。由此,可見那時的胡存約在青島社會上十分活躍。
征集“青島傳奇人物”故事
如果您手中掌握有老青島民間傳奇人物的故事,諸如身懷絕技或傳奇經(jīng)歷等,請將稿件通過Email:163zhangfang@或郵寄:青島市太平路33號青島早報文娛部,郵編:266001,發(fā)給我們,并請注明“‘青島傳奇人物’故事”字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