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報訊
為了下周的應聘,昨晚某高校大四學生林漢花3600元買了一套名牌西裝。隨著就業(yè)壓力的增大和競爭的日趨激烈,一些奔走于各個應聘現場的大學生為了賺足“印象分”,盡力“包裝”自己。但一些用人單位表示,對外表并不看重。
“和同學比,我這套西裝不算什么!笨从浾咭荒橌@訝,林漢解釋說:“去
參加應聘就要穿得精神一點嘛。我宿舍里的幾個同學都買了西裝、休閑服,有的三四套呢。”
林漢的女朋友孫瑩告訴記者,有的女學生為了每參加一次面試,去高檔的美發(fā)店花上上百元錢設計發(fā)型。而且即使是平常很節(jié)約的同學也都非常舍得花錢,動輒就是數百上千元的服裝。她坦誠地對記者說:“很快我們就要踏上社會,角色將發(fā)生變化,穿著的服裝也不可能像現在這樣的帶著濃濃的學生氣。再說了,如果能夠獲得一份好工作,這點小投入又算什么呢!
相互攀比的風氣也自然而然地出現了。劉某的父母是膠南一家工廠的失業(yè)職工,一月只有不到1500元的收入。為能夠和同學一樣體面地參加應聘會,他向父母要了2000元錢來購買各種“行頭”。他無奈地對記者說:“我的學習成績是名列前茅的,別人能穿著名牌服裝去應聘,我也不能輸給他們!”像劉某這樣的情況在大學生中不在少數,一些大學生為了能夠和其他同學一樣穿著高檔服裝應聘,就伸手向父母要或者“從自己的牙縫中擠”。
對這種現象,大學老師們認為這與當前大學生的就業(yè)形勢和求職心態(tài)有密不可分的聯系。面對著激烈的就業(yè)競爭,如何在人潮中脫穎而出,成功被心儀的用人單位相中,形象包裝成了急于推銷自己的大學畢業(yè)生最直接采用的求職手段。
雖然,大學生們在“包裝”上花費大量的錢和精力,但絕大多數的招聘單位人員對這樣的“表面功夫”并不買賬!罢f實話,這些大學生真沒有必要在形象包裝上花費那么多錢。”島城一家大酒店的人力資源部主管孫先生對記者說:“作為招聘單位,我們看重的并不是他們的這些表面文章,而是他們扎扎實實的內功。前幾天,在面試中,我們就從53名參加面試的大學生中初步選中了一個穿得非常樸素但是交際能力、外語能力、應變能力都非常強的大學生。他們現在根本沒有那樣的經濟能力允許他們這樣,如果他們一味追求名牌服裝這些表面文章,恰恰會給我們造成不好的印象!
一些單位負責招聘的人力資源部負責人也認為,大學生如果想在應聘中多獲得一些“印象分”,不妨在平常的時候注意讓自己養(yǎng)成一些良好的禮儀,注重言談舉止等小的細節(jié)。應聘中,大學生穿戴整潔就可以了。(記者
田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