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今年的貿易額,我國無疑是全球第三大貿易國,但是我國的企業(yè)在進出口貿易中缺乏話語權,其結果就是‘買啥啥貴,賣啥啥便宜’。”在12月11日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即將滿四周年之際,商務部進出口公平貿易局副局長李成鋼在“中國民營企業(yè)創(chuàng)新與變局”論壇上表示,今年我國的貿易總額預計達到1.4萬億美元
,但是,貿易大國遠非貿易強國。
據了解,業(yè)內把即將過去的2005年稱為“紡織品年”、“反傾銷年”。事實上,中美、中歐外貿之間的艱難談判帶來的思考已不僅僅限于紡織品行業(yè)內,而貿易摩擦也不僅僅是針對價格提出的反傾銷訴訟。有跡象表明,目前一些貿易保護國已針對我國價格背后的形成機制進行研究。觀察人士擔心,如果貿易保護從價格層面延伸到國家政策和體制層面,則國內企業(yè)應對貿易摩擦的難度更大。
商品出口后
。矗霸纳唐纺苜u到1200元
“我們的產品做工非常精美,但價格卻非常低廉,以至于令外商為之咂舌。”一位服裝鞋帽行業(yè)的出口商曾這樣表示,一雙做工精致的真皮皮鞋,出口價格為4美元。據說“外商非常驚訝,簡直不能相信。”李成鋼證實了這一說法,“我們的企業(yè)現在就是拼價格,把價格拼到甚至只有同類產品價格的1/10,但是我國低價出口的商品到了海外市場,其零售價卻翻了數十倍!辈坏切,不少商品都是“跳樓價出口”,這在行業(yè)內眾所周知。
記者了解到,由于出口價格壓到接近于成本,所以國內出口企業(yè)從整個生產鏈條上賺取的利潤少得可憐。例如,今年我國向歐洲市場出口的一種小家電產品,出口價為4.5美元,折合人民幣40元左右。但到了歐洲市場,其售價折合人民幣高達1200元,大約是出口價的30倍。巨額的流通利潤,國內生產商卻難以分享。
與出口商品價格低廉相比,我國的進口商品卻都是價格高昂。無論是手表、珠寶、成衣、鞋類、文具、食品等日常消費品,還是鐵礦石等能源類產品,其進口價格都在不斷攀升。“一雙出口皮鞋賣價為4美元,而一雙進口皮鞋賣價卻高達千元。”這個現象已經引起了市場人士的憂慮。
國內企業(yè)“賠錢出口”
“血拼”價格讓行業(yè)元氣大傷
造成“賣啥啥便宜”的一個重要原因業(yè)內眾所周知,就是出口商之間的過度競爭、相互壓價。他賣10美元,你賣8美元,我就賣5美元,這樣“血拼”價格的結果甚至是“賠錢出口!睋私,目前不少商品的出口價格已經接近成本,有的甚至低于成本。這種行為的后果,不但給企業(yè)造成了直接損失,而且導致整個行業(yè)的價格制定受到影響,有些產品的原材料漲了,但出口價格卻一直低迷,整個行業(yè)因此大傷元氣。
既然賠錢,為何還出口?“賣到國外市場,雖然價格低,但可能很快地拿到錢,總能賺一些;但如果我們賣到國內市場,可能很長時間都見不到錢。見不到錢,廠子就無法運轉了!边@是許多出口企業(yè)的切身感受。李成鋼認同這種說法:“國內市場的信用問題也亟待改善。”專家認為,建立完善的信用管理體系、失信懲戒機制是企業(yè)的當務之急,這一措施被認為有望緩解企業(yè)過分依賴外貿出口的壓力。
國際貿易訴訟矛頭轉向
“粗放式貿易”遭遇巨大挑戰(zhàn)
我國的出口商品之所以具備如此令人驚訝的價格競爭力,其主要因素就是——勞力成本低。在中美紡織品激烈談判期間,曾有觀點這樣形容:“我國的貿易順差是沿海紡織工人一針一線縫出來的!
“從總體上看,我們的外貿優(yōu)勢是通過龐大的規(guī)模取得的!崩畛射撜f,目前我國還屬于“粗放式外貿”,主要依賴于低人力成本競爭,缺乏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營銷網絡,也就是說,我國企業(yè)目前在國際價值鏈中仍處于低端。而我國的低勞力成本帶來的出口優(yōu)勢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zhàn)。
國家發(fā)改委中小企業(yè)司顧強則認為:“在我國處于經濟轉型關鍵期的時候,企業(yè)的發(fā)展將會受到來自生產要素的制約,深圳、廣州出現的‘民工荒’應該引起企業(yè)的警覺!边@預示著,低廉的勞力成本格局將會出現調整。
而在國際上,貿易訴訟的矛頭出現明顯調整跡象。據了解,貿易保護主義盛行國已經開始將關注焦點從價格表象轉移到更深層次的價格形成機制上。他們從我國的產業(yè)政策、經濟制度入手,探尋產品低價的形成機制是怎樣的;中國企業(yè)是否按照當地法律保證勞工權利;是否接受了政府補貼;是否遵守了環(huán)境保護條例;是否將某些成本外化給了社會承擔……這從近年來除卻反傾銷,日益盛行的SA8000社會責任調查、產業(yè)扶持政策調查中表現得極為明顯。中國產品的價格優(yōu)勢讓“發(fā)達國家及其他發(fā)展中國家的勞動力密集型產品難以抗衡,故僅對價格訴訟,很難達到遏制中國產品的目的!狈磧A銷主要是對價格的關注,李成鋼認為,貿易摩擦背后,其本質是貿易保護主義,如果貿易保護不再限于價格層面的反傾銷,而是延伸到國家政策和體制層面,則國內企業(yè)應對貿易摩擦的難度更大,解決貿易摩擦的成本也會更高,這值得政府和企業(yè)警覺。(北京現代商報記者:李國君)
責任編輯:林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