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底,包括新華社、中央電視臺在內的國內各大媒體都注意到這樣一條新聞:世界首例血管內皮抑制素抗癌新藥“恩度”在山東煙臺誕生,該藥能夠通過“餓死腫瘤”的方法達到治療癌癥的目的。這是10月20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的一個新聞發(fā)布會上傳出的消息。
在與專家的交流中記者了解到:癌癥的致死率
僅次于心腦血管疾病,中國每年新增惡性腫瘤患者約106萬人,死亡的約有154萬,而且,這個數目還將以每年60萬的速度增加。為了消滅它,科學家們想了很多辦法,其中,“餓死腫瘤”正是多年來國際癌癥研究的熱門方向。
腫瘤如何被“餓死”
什么叫“餓死腫瘤”?北京清華大學醫(yī)學院的唐勁天教授告訴記者,簡單地說,“餓死腫瘤”就是使腫瘤血管不再增生,腫瘤組織因為得不到營養(yǎng)而逐漸萎縮或者不再發(fā)展。
資料顯示,20世紀60年代,美國哈佛醫(yī)學院的祖達·?寺┦孔隽艘粋實驗:將黑色素瘤細胞注射進被抽干血液的甲狀腺,結果發(fā)現(xiàn),黑色素瘤一直保持鉛筆尖大小,沒有增殖。而一旦腫瘤與血管接通,其體積就會在10—15天的時間內增大100多倍。福克曼據此提出“腫瘤生長依賴血管生長”這一假設,并于1971年提出“餓死腫瘤療法”理論。
通過“恩度”的介紹資料記者了解到,癌細胞和血管內皮細胞能分泌大量促進血管生長的生長因子,有了這些新生血管提供的養(yǎng)分,腫瘤會快速生長。而血管生長因子還會反過來使血管內皮細胞增殖,分泌更多的生長因子。除了為腫瘤提供營養(yǎng),血管還會為癌細胞提供“逃跑”路徑,讓它們進入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轉移到其他地方?茖W家認為,如果沒有血管生長因子誘導,毛細血管就不會同腫瘤相連。這樣腫瘤既得不到養(yǎng)分,又不能隨意逃竄,只能“休眠”。如果能造出一種抑制血管生長的藥物,就可以控制腫瘤患者的病情。
根據這個理論,福克曼治愈了一批患癌小鼠。在這個試驗中,他發(fā)現(xiàn)一種叫血管內皮抑制素(Endostatin)的蛋白質有重要作用。它不僅能“餓死”腫瘤,而且不產生耐藥性。這一發(fā)現(xiàn)使得國內外眾多公司競相投入巨資從事相關藥物研發(fā)。然而,由于技術存在困難以及成本較高,他們很快又紛紛退出了競爭。
中國科學家率先獲得成功
1997年秋,幾名畢業(yè)于美國名校的中國留學博士(應要求隱去姓名)決心回國創(chuàng)業(yè),并于1999年6月創(chuàng)建了一家名叫“麥得津”的生物工程公司。他們的第一個研究目標就鎖定在血管內皮抑制素上。
從1999年11月17日到12月9日,他們嘗試了恢復蛋白質活性方面幾乎所有的經典試驗,但都失敗了。就在幾乎喪失希望的時候,他們想到脫離經典方法,另辟蹊徑。結果,在圣誕節(jié)前夜,血管內皮抑制素終于在實驗室里成功恢復了活性(簡稱復性)!
在改變了血管內皮抑制素的氨基酸序列,使它的藥用性能和療效得到顯著提高后,研究者們開始藥物研發(fā),并取名叫“恩度”。他們的研究首次揭示了血管內皮抑制素復性的分子機理,在國際學術界引起極大關注,也標志著我國蛋白類抗腫瘤新生血管藥物的研發(fā)水平躋身世界前列。
在復性研究取得成功后,研究團隊圍繞血管內皮抑制素的作用機理和蛋白質復性、純化技術,開展了大量研究,搭建了大規(guī)模重組蛋白分離、純化、復性技術平臺,使“恩度”在產量和質量上超過美國同類產品,成本卻大大下降。2005年9月12日,“恩度”獲得新藥證書。
“恩度”研發(fā)成功后,由中國醫(yī)學科學院腫瘤醫(yī)院聯(lián)合全國25家醫(yī)院,共同完成了該藥的臨床試驗,并確認療效確切,具有治療靶向明確,無耐藥性,毒副作用小,能延長腫瘤患者生存時間等特點。臨床試驗負責人、我國著名腫瘤專家孫燕院士稱,“恩度”將對全球晚期肺癌的常規(guī)治療造成影響。另外,盡管臨床試驗主要驗證了對肺癌的治療效果,但麥得津公司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從理論上講,該藥適合所有腫瘤患者。這名工作人員表示,“恩度”將于明年春節(jié)前后推向市場,價格與國外同類抗癌藥價格持平或略低。
“餓死腫瘤”有很多方法,但并非萬能
北京腫瘤醫(yī)院消化內科主任沈琳說,“餓死腫瘤”的方式其實有很多,如使血管不生長或增生,使血管功能不健全及閉鎖血管等。至于具體辦法,有專家指出,包括阻止腫瘤發(fā)出誘導血管生成的分子信號;在血管上放把生物“管制鉗”,使血管無法接收生長分子信號或不能對信號做出反應;用機械方式阻止腫瘤血液供應。
復旦大學腫瘤醫(yī)院化療科趙體平教授告訴記者,其實,世界各國已研究出不少血管生成抑制劑。正在研究或已投入臨床使用的主要有血管抑制素、煙曲霉素類似物和金屬蛋白酶抑制因子等幾種,還有用于多發(fā)性骨髓瘤治療的反應停、安得靈等。但是,目前這些藥物都還不是很成熟,主要用于輔助治療。
雖然各國都在研究“餓死腫瘤”的方法,“恩度”的問世更引起了國內外專家的廣泛關注,但對于僅通過“堵住”腫瘤養(yǎng)分和轉移通道來對付癌癥,不少專家仍存在異議。趙體平教授說,目前還沒有患者在家自行服用就能收到很好效果的藥物。除一些早期幼粒性白血病、淋巴瘤和乳腺癌的治療效果較好,肺癌和胃癌在切除后療效不錯之外,骨骼瘤、軟組織腫瘤等還沒有特別好的療法。沈琳主任也認為,血管內皮抑制素適用于多種癌癥,且沒有放化療藥物的毒性,但單獨使用效果不一定很明顯。
趙教授說,癌癥的發(fā)病因素十分復雜,目前還沒有人能把它搞清楚。因此,僅僅靠堵住血液通道就想治愈所有癌癥是不現(xiàn)實的。他認為,可以把“餓死腫瘤”和其他治療模式有機地結合起來,例如手術后用“餓死”療法治療,有利于減少術后復發(fā)、轉移;與放化療結合,可同時攻擊癌細胞和血管,有利于提高療效。
人類還得繼續(xù)和腫瘤做斗爭
唐勁天教授告訴記者,“餓死腫瘤”的治療方法,其實只是基因療法的一種;虔煼ê突蛩幬锸菄H上攻克腫瘤的主要研究方向,各國都投入了大量資金和人力、物力。目前,這方面研究發(fā)展得很快,勢頭不錯。除了“餓死腫瘤”療法,正在研究的基因療法還有基因修復,通過修復人體受損的P53基因,達到治療腫瘤的目的。另外,蛋白質多肽療法也在積極研究之中。
采訪中,唐教授表達了和趙體平教授相似的觀點。他認為,對于這些治療方法,我們應抱以美好的希望,但不能完全指望它們能徹底治愈腫瘤。畢竟直到現(xiàn)在,腫瘤的發(fā)病機理對人類來說依然是個謎。解開了它,我們才能在與腫瘤的抗爭中真正獲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