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報訊 因為父親的遺囑和從前的分家單內容有出入,許家的同胞兄弟為了父親遺留的房產鬧上法庭。法院查明,老人圍繞這所房子竟有三個不同的分配方式。最終法院認定最后一份聲明的效力,為兄弟倆弄清了房屋歸屬。
原告說父親生前有一處房子位于嶗山區(qū)中韓街道,是父母的共同財產,今年4月父親去世,
被告擅自以自己的名義與有關單位簽訂拆遷補償協議,從而損害了原告及其他法定繼承人的合法權益。在1998年,父親曾書寫過一份遺囑稱此房屋分給原告,現在原告要求除去母親應得份額外,平均分配父親的遺產。
被告則提出,1981年父親曾主持分家,當時兄弟都在場,涉案房屋給了被告。之后,父親在聲明上簽字明確了此事,所以涉案房屋屬于被告所有。
法院審理查明,這個引發(fā)紛爭的房屋前后共有分家協議、遺囑、聲明各一份,首先在1981年,許家兄弟的父母親主持分家,將房屋分給被告;接著1998年,父親又書寫遺囑一份,聲明1981年的分家協議無效,并言稱將房屋分給原告;但最終,兩位老人在2004年9月重新書寫聲明一份,稱寫給原告的遺囑無效,認可1981年分家協議效力,房屋仍給被告。法院據此認定最后一份聲明的效力,駁回了原告的訴訟請求。(趙黎
徐乃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