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淼 2005年8月5日,教育部官方網(wǎng)站一條百余字的信息傳遞出公平的氣息。
“從2005年開始,中央政府每年出資10億元設立‘國家助學獎學金’。這項獎學金分為兩部分,‘國家助學金’面對全國公辦全日制普通高校在校本?茖W生中的特別貧困家庭學
生,每人每月資助150元生活費,資助人數(shù)50多萬人。‘國家獎學金’面對全國公辦全日制普通高校在校本?茖W生中品學兼優(yōu)的貧困家庭學生,每人每年資助4000元,資助人數(shù)5萬人。” 政府以實現(xiàn)教育公平的第一責任人身份,運用強有力的國家財政杠桿消弭受教育者之間存在的貧富差距。眾所周知,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縮小貧富差距,促進社會不同階層間的流動,趨向平等。正如我國兩千多年前“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就蘊涵著社會公平的深意。
新近公布的《關于我國高等教育公平問題的研究報告》指出,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在20世紀90年代以來招收的新生中,農村學生比例呈下滑趨勢;
中國扶貧基金會8月9日公布“2005年新長城優(yōu)秀高考特困生尋訪行動”調查結果顯示,有41.6%的高考特困生在高中畢業(yè)前有過瀕臨輟學的經(jīng)歷;
……
那么,究竟是什么阻撓了貧困家庭學生邁向“象牙塔”的腳步。
10年間,我國大學學費從每年幾百元一路飚升至每年5000元至8000元不等,學費猛漲大約20倍。另一方面,2004年我國城鎮(zhèn)居民年平均純收入和農民年平均純收入分別為9422元和2936元。中國扶貧基金會前不久的調查發(fā)現(xiàn),受調查地區(qū)的農民中真正超過2004年我國農民年平均純收入2936元比例的只有19.8%,而按照已收到錄取通知書的89名大學生的第一年平均費用為8951.4元(含學費、生活費和住宿費),這意味著,供養(yǎng)一個大學生讀完4年大學,需要一個城鎮(zhèn)居民3.8年的純收入,一個農民12.2年的純收入,一個處于相對貧困線的農民40.6年的收入。
面對高考,學子要脫穎而出不但要比較智力和勤奮,還要比較身份、戶口、財力。教育本應是推動社會公正的利器,不分貧富貴賤地為每個國民提供改善命運的機會。
毋庸置疑,教育投入是實現(xiàn)教育公平的基礎。我國的教育投入一直難以解渴。盡管我國政府在1993年頒布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中明確規(guī)定,國家財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在20世紀末要達到4%,但直到2003年,還只有3.28%。目前中央要下大決心確保本屆政府任期內國家財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達到4%,力爭在2010年前后接近4.5%。
教育部《2002年教育事業(yè)統(tǒng)計主要結果及分析》顯示,全國民辦高等教育機構1202所,各類注冊學生140.35萬人,比上年增加27.31萬人。其中學歷文憑試點學生31.12萬人,自考助學班學生53.05萬人。雖然這是目前為止人們引用民辦學校最新的數(shù)字,但是民辦學校規(guī)模的成長是有目共睹,現(xiàn)在的數(shù)字遠遠超過這一官方統(tǒng)計。在國家助學獎學金政策面前,民辦學校的貧困生沒能搭上這趟“幸?燔嚒。
《民辦教育促進法》中規(guī)定,民辦學校與公辦學校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民辦學校的老師和受教育者擁有平等權利。而去年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同時規(guī)定,民辦學校的受教育者在升學、就業(yè)、社會優(yōu)待、參加先進評選、醫(yī)療保險等方面,享有與同級同類公辦學校的受教育者同等的權利。
我國“十五”計劃中有關教育指導思想第一次提出教育公平概念,教育平等是社會公平價值在教育領域的延伸和體現(xiàn),包括教育權利平等和教育機會均等兩個基本方面。民辦教育也是教育公益事業(yè)的組成部分,跟公辦教育一樣具有公益性,民辦學校及其學生,應該跟公立學校及其學生一樣,受到一視同仁的對待。民辦學校需要一個與公辦學校相同的支點。建立和完善對弱勢群體資助體系,是教育平等最好的體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