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陳逸飛先生是因為他的畫。 記得是15年前的一個春天的午后。那一天正下著迷蒙的細雨。我們走進一家畫廊。赫然就看到了那個吹長笛的金發(fā)女人。我立刻就迷上了如此優(yōu)雅的畫面。那是令人難以拒絕的一種美。濃重而又沉靜的。給你很多的思緒。我們當即就買下了那幅畫。用當
時來說很昂貴的價錢。 這幅畫便被懸掛在墻壁上,從此就有了一個永恒的濃重而憂傷的所在。這幅畫所帶給我的沖擊不僅是視覺上的,因為它幾乎影響了我日后的創(chuàng)作。以為從此我的語言所要講述的,就應該是畫中吹長笛的那個女人的故事。從此便開始關注陳逸飛先生的每一幅畫作。從《西廂待月》,到《玉堂春暖》,到《潯陽遺韻》,總是喜歡的。
真正見到陳逸飛先生是在去年秋天。那一次我們陪美國朋友來上海觀看F1比賽。而到上海便必然會去新天地,而到了新天地也就自然要去陳逸飛先生的“逸飛之家”。從前我已經幾次來過這里,對店中的藝術品也總是情有獨鐘。當我們剛剛走進“逸飛之家”,陳先生竟然從樓梯上走下來。是那么神奇地,甚至令人不可思議地,我們終于和陳先生面對面了。那一刻陳先生和美國朋友盡情地交談著。他認真地傾聽著,高興地微笑著。他是那么溫文爾雅,謙和善良,甚至是輕松而閑適的。
然后在4月10日的晚上就聽到了陳先生謝世的消息。那么令人驚異地,不敢相信的,那一次我們難過的心情,無法用語言描述。只是長久地停留在網上。只是找出與陳先生相關的所有物品,那些他的畫冊,他的光盤,那些他的照片,來緬懷他。
后來在人們的一片嘆息聲中,得知陳先生竟是謝幕于他正在導演的電影《理發(fā)師》中。盡管我們并不了然這個一波三折的電影是怎樣的故事,但是陳先生在其間所傾注的心血乃至于最終的生命,卻是可想而知的。于是《理發(fā)師》是否完成已不重要。重要的是,陳先生已經將他的滿腔熱血,毫無保留地浸透在了他的每一個完美的鏡頭中。
于是人們開始感慨,“可惜”、“何苦”這樣的惋惜之聲不絕于耳。人們都說陳先生不該如此無視疾病,甚至無視生命,藝術就那么重要嗎?乃至要付出如此生命的代價?
是的,陳先生早已功成名就,蜚聲四海,何苦還要追尋那永無止境的藝術的未來。他難道不知道他所創(chuàng)造的藝術,有一天也會謀殺了藝術家嗎?他難道不知道凡·高在太陽落山之前,是根本追尋不到那最后一抹金黃的嗎?
但是陳先生早已把自己綁在了藝術的戰(zhàn)車之上。戰(zhàn)車一經啟動,便沒有任何人再能阻擋車輪的轉動,甚至陳先生自己。只要生命在,就永遠不會停下來,不會終止對于藝術的追尋與創(chuàng)造。于是,在他熱愛的那個崗位上,在他最輝煌的那個藝術的巔峰,一切戛然而止。
作為一個藝術家的死,陳先生應該是無愧無悔的。因為他是死在了他最熱愛的電影中。
于是我們所要探求的,就不再是陳先生是否尊重了生命,而是,他是怎樣地超越了生命。
4月12日是陳先生60歲生日,聽說這一天的上海細雨紛飛。于是我們又聽到那悠遠的長笛聲再度響起。那是在為逸飛先生送行。
趙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