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大師”姜亮夫教授回憶,他青年時入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隨大名鼎鼎的“四大導師”研究學問,進步喜人。一日,姜讀書時發(fā)現(xiàn)某學界大萬———搞“國學”者大約都會同意,該寫成“大萬”而非“大腕”———的論文存在著嚴重問題,根本無法成立;于是就搜羅材料,銳意為文,完成了一篇可稱周密的商榷文章進行批駁
,并呈給自己導師一閱。大師導師先肯定了他的文章,不過接著又比較直接地教導他說,對他這樣的年輕學者來說,重要的是去做自己的研究,出大成果;而不是去揭別人的錯,并為之自驕。姜先生認為,大師導師的教誨醍醐灌頂,對他一生的學術(shù)事業(yè)都影響甚大。
大師導師的教誨很值得我們注意一下。在我看來,他的意見,用我們當前的日常語言來說,就是做建設性的工作,不要罵人:日常語言的力量實在強大,在我們當前的學術(shù)界,只要是批評,都會被簡化成“罵人”二字,簡單明了,不容分說。不勞大師費勁,從幼兒園小學起,老師們就都與家長們一道教育我們不要罵人了,罵人是不好的,不文明的,當然人盡皆知,辯無可辯了。所以如果一位做學術(shù)者一位成年公民居然還去“罵人”,簡直已經(jīng)墮落到不堪,還搞什么所謂“天下之公器”的“學術(shù)”呢。于是,在魯迅那個時代,還有“論戰(zhàn)”、“筆仗”之類的堂皇學眼見諸報端,而在好事者眼里,也不過僅僅是“罵人”罷了———魯迅成天“罵人”,正是他不夠真正偉大的鐵證,許多人這樣說。大師導師想必也是此意,好心傳授給姜亮夫這樣的學術(shù)高才。
真正的偉人,據(jù)說是只顧“建設”的;如果只一意毀破,頂多只能與二等人物同列。姜先生導師的意思,也許就是說,你是個優(yōu)秀人才,要做第一等的事業(yè),不能在“罵人”這樣的非建設性工作上耗費心力,太不值得。鼓勵自己的弟子去成為一等一的人物,固然是為師者的責任,可是問題在于,如果像他所說,真正優(yōu)秀的人才都去做自己的“建設”去了,我們的學術(shù)就會碩果累累、功業(yè)大成了嗎?換言之,我們的學術(shù)界果真不需要周密詳實強勁嚴厲的批評或曰“罵人”嗎?
我們認為,作為“天下公器”文化血脈之學術(shù)是極需要所謂的“罵人”的;而且,只有一等的人物才能罵得透、罵得準、罵到不只是不關(guān)痛癢的“口水”而已。文化巨人歌德說,真理一定要重復一千遍,不然定然為謊言取代;誠哉斯言!偽學欺世者曲學阿世者何曾放棄過分毫的努力?真理實在離不開揭穿謊言的“罵人”。因此,為了真理,除了建設者之外,一定得有才士進行高貴的“犧牲”,好好學習,好好罵人。孫善春
責任編輯: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