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年來,埃及艷后克萊奧帕特拉殉情的故事一直點亮著詩人、畫家和劇作家們的靈感,成為他們歌頌永恒愛情的絕佳題材。
在這浪漫而又充滿悲情的故事中,年輕美艷的埃及女王,由于無法承受失去情人馬克·安東尼的傷痛,在“眼鏡蛇之吻”下結(jié)束了自己的生命。但理查德·格林近日卻在《南華早報》上撰文說,我
們之所以深深地相信這個故事,并為它所感動,是因為我們實在不愿意看到如此美麗的故事竟然是一個謊言。
他在文章中寫道:人們從來沒有用現(xiàn)代調(diào)查方法驗證這個故事的真?zhèn)。那么,史官普盧塔爾克在克萊奧帕特拉死后100年才記錄下來的這個故事究竟是真的嗎?
故事原版
在普盧塔爾克的筆下,我們看到了這樣一個傳說:安東尼與克萊奧帕特拉結(jié)合之后,已經(jīng)當上羅馬大帝的渥大維趁機宣布安東尼為羅馬公敵。在他宣傳的影響下,安東尼在羅馬人心目中的形象從一名勇敢的將軍墮落成一個被美人迷惑的奴隸。
渥大維發(fā)動了討伐埃及的戰(zhàn)爭后,盡管安東尼浴血奮戰(zhàn),最后還是敗下陣來,克萊奧帕特拉也遭到了軟禁。遍尋愛人而不得的安東尼以為克萊奧帕特拉已經(jīng)死去,悲痛中,他舉劍自殺。但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終于獲知了情人的所在,并命人將他抬到她的房間外。隔著窗子傾吐完愛的宣言后,安東尼在愛人的懷抱中死去。
克萊奧帕特拉給渥大維寫下一封密函,懇求他允許自己死后和情人安東尼葬在一起。渥大維看到這封信之后,意識到她要自殺,于是立即派人前去阻止。當仆人們趕到的時候,一切都已經(jīng)結(jié)束。曾經(jīng)叱咤風云,成功“俘虜”了凱撒大帝和安東尼的克萊奧帕特拉安靜地躺在金色睡椅上,離開了人世。她的兩個女仆,埃拉斯和沙爾米恩,一個已隨主人而去,另一個正在拼盡全身最后一點力氣幫克萊奧帕特拉整理好頭上的王冠。她們選擇了用同一種方法自殺:眼鏡蛇噬身。
這就是流傳了2000多年的克萊奧帕特拉與安東尼的悲慘愛情故事。那么這個故事最初是出自誰的口呢?那就是史官普盧塔爾克,他這樣記錄,我們也就如此相信。但是值得注意的一點是,普盧塔爾克出生在克萊奧帕特拉死后75年,如果按照現(xiàn)在的法律規(guī)定,他所給出的證據(jù)完全不值得采信。
眼鏡蛇謎團
理查德·格林分析說,史官普盧塔爾克筆下的埃及艷后之死有多個疑點,首先,便是那條在行兇后“消失”的眼鏡蛇。
在古埃及,眼鏡蛇象征著尊貴和榮耀。這種眼鏡蛇是一種體型龐大的爬行動物,平均長度達到2.5米。按照普盧塔爾克的說法,為了逃過衛(wèi)兵的眼睛,女仆將這條眼鏡蛇藏在一個裝滿無花果的竹籃中,送到克萊奧帕特拉身邊——如此“肚量”的竹籃體積會有多大呢?衛(wèi)兵看到這樣一個“龐大”的竹籃卻不起疑心檢查似乎不合常理。
讓我們繼續(xù)往下分析。按照普盧塔爾克的記載,克萊奧帕特拉寫了一封信,告訴渥大維她準備自殺,然后她取出那條眼鏡蛇,讓它咬了自己一口,在臨死之前,她把這條蛇遞給了女仆埃拉斯和沙爾米恩,兩個仆人也同主人那樣結(jié)束了自己的生命。當衛(wèi)兵迅速趕到的時候,三個人已經(jīng)死了兩個,另外一個奄奄一息,而蛇已經(jīng)不見了。
牛津大學熱帶醫(yī)學和傳染病教授戴維·沃勒爾說,這里存在一個時間問題。盡管曾經(jīng)有人在遭到眼鏡蛇襲擊后15至20分鐘之內(nèi)死亡,但是通常來說,毒發(fā)身亡的時間要相對長一些。按照沃勒爾的經(jīng)驗,他所見過最短的死亡時間是兩個小時。而在渥大維衛(wèi)兵幾分鐘之內(nèi)趕到現(xiàn)場時,克萊奧帕特拉和她的兩位女仆已經(jīng)相繼死去——這三個人同時創(chuàng)造了毒發(fā)身亡的最快紀錄,會不會太巧了呢?
除此以外人們不能忽略的一個事實是,毒蛇并不是在每一次咬人的時候都會釋放毒液。沃勒爾說,當你被毒蛇咬到,它的毒牙刺穿了你的皮膚時,你中毒的平均機會只有50%,他表示,三個人一個挨一個都中毒的幾率簡直是微乎其微。
埃及艷后謎團
現(xiàn)代犯罪調(diào)查專家帕特·布朗說,普盧塔爾克的說法根本站不住腳。先不說克萊奧帕特拉如此一個有手段的女性會不會選擇以自殺的方式結(jié)束生命,假定她就是自殺身亡,讓我們來看看她臨死之前的行為——派人交給渥大維一份“遺書”。布朗說,決意自殺的人是不會有這種表現(xiàn)的。當自殺者寫下遺書后,他們通常會把遺書隨身攜帶或放在自殺現(xiàn)場,以便人們能夠及時發(fā)現(xiàn)。如果一個人已經(jīng)決定自殺,他會事先把遺書送給某個可能來救他的人嗎?
對于安東尼來說,按照他們羅馬人的傳統(tǒng),戰(zhàn)敗的將軍自殺是一種“體面的結(jié)束”,但是對克萊奧帕特拉來說就不一樣了。埃及人將自殺看作是一種罪孽。作為社會統(tǒng)治階級的她為何會最終選擇這種方法結(jié)束生命呢?
布朗認為,人們總會忠實于自己的本性,他說:“沒有人會去做自己都認為愚蠢的事情,克萊奧帕特拉是埃及女王,是一個堅強的女人,如果有反擊的理由,她就會不遺余力地這樣做!辈祭收f,在生命的最后幾年中,克萊奧帕特拉唯一的目的就是將兒子養(yǎng)育成人,并讓他掌管天下。在自己理想還未實現(xiàn),兒子命運未卜的情況下,她為什么會自殺身亡呢?雖然這只是人們的推斷,但卻增加了普盧塔爾克故事的可疑性。
人性謎團
對蛇的恐懼深深纏繞在每個人的靈魂中,對一個平常人來說,即使伸手觸摸一只無毒的小蛇也是一種挑戰(zhàn),我們不難想象,抓住一只有毒巨蟒并讓它在自己身上咬上一口需要多大的勇氣。也許克萊奧帕特拉不同,她是一個高貴的統(tǒng)治者,經(jīng)歷過無數(shù)風雨,對她來說,死亡已經(jīng)不算什么,那么她的兩位女仆呢?
布朗說:“我在想,那兩位女仆在看到克萊奧帕特拉被蛇咬后尖叫的樣子時,她們還怎么有勇氣接過眼鏡蛇,并讓它咬一口呢?如果你頭腦中重新構(gòu)建當時的場景,你能不能想象兩名女仆看到克萊奧帕特拉被蛇咬傷后,一個人還能追逐那條溜走的毒蛇,抓住它,然后讓它咬自己一口,并把它遞給另一個人呢?”
布朗還分析說,當有人自殺的時候,你通常會在現(xiàn)場看到兩樣東西:尸體和完成自殺所借助的工具。因為當你死去后,你不可能自己把工具轉(zhuǎn)移到其他地方,唯一能這樣做的人,就是在你死后到過自殺現(xiàn)場的人。在這個“案件”中,我們找到了克萊奧帕特拉的尸體和她兩個女仆的尸體,但是渥大維的衛(wèi)兵說,現(xiàn)場沒有其他的東西,沒有蛇,沒有毒藥,沒有匕首,沒有任何能夠顯示是自殺的證據(jù),雖然同樣,現(xiàn)場也沒有任何能顯示是謀殺的證據(jù)。
渥大維疑團
我們可以想想幾個問題:克萊奧帕特拉死時,是處在誰的軟禁之下?她死后,誰是最大的受益者?史官普盧塔爾克是聽了誰的話才做出了克萊奧帕特拉自殺身亡的結(jié)論?三個問題的答案都是相同的:渥大維。
如果這還不夠引起你懷疑的話,看看他在克萊奧帕特拉死后作了些什么:他殺了她與愷撒的兒子。布朗認為,渥大維有殺死克萊奧帕特拉的動機、方法和可能性!爱斦{(diào)查一起犯罪行為的動機時,”布朗說,“人們會看這個動機是否有意義。在克萊奧帕特拉一案種中,她的確有動力繼續(xù)活下去,這比讓她死去的動力要強大。而渥大維則正好相反,他有更多的動機殺掉她。所以克萊奧帕特拉的死,很可能是渥大維從中搗鬼!睂︿状缶S來說,假造克萊奧帕特拉自殺的消息簡直易如反掌:他控制著監(jiān)視她的人,掌管她的飲食。關(guān)于她死亡的解釋也來自渥大維,或是那些為了活下去而效忠于他的隨從。蛇和遺書的故事不但使他完全洗脫了嫌疑,他派人前去救克萊奧帕特拉的“義舉”更是為自己的形象鍍了層金。
“這是一個絕妙的計謀,”布朗說。這也就解釋了克萊奧帕特拉的兩個女仆死去的原因。在埃及,沒有仆人陪葬的傳統(tǒng),那么她們二人為何在能夠敲門求助的情況下選擇恐怖的死去呢?答案很簡單,因為她們見證了謀殺。她們必須保持“絕對沉默”。
布朗進一步分析到,安東尼的男仆也隨主人自殺身亡,他是不是也目擊到了一場謀殺呢?安東尼腹部的致命傷究竟是不是自己造成的呢?有沒有可能安東尼被渥大維派遣的殺手刺殺,然后被帶到克萊奧帕特拉跟前“示威”?
布朗說,安東尼被眾人高舉到窗口最后死在情人懷里的故事不可信!斑@非常浪漫,”她說:“但毫無意義!辈贿^這對渥大維十分有意義,這是他向克萊奧帕特拉證明,她已經(jīng)四面楚歌,孤立無援?梢詾殇状缶S與她討價還價提供有利條件。在渥大維和他的夢想之間,有三個擋路者:安東尼,他取得羅馬帝國絕對權(quán)利的競爭對手;克萊奧帕特拉,安東尼的支持者,掌管著埃及政權(quán);克萊奧帕特拉之子,埃及王位的繼承人,他在羅馬的潛在對手。這些障礙已經(jīng)一個一個被去掉了。
克萊奧帕特拉之死究竟是自殺還是他殺?迄今為止科學家們都沒有做出最終結(jié)論。盡管普盧塔爾克對埃及艷后之死的記載引起了多方質(zhì)疑,但他在這個故事中所寫下的一句話卻成為歷史學家們崇尚的經(jīng)典,他說:“真相無人知曉!
相關(guān)鏈接:埃及艷后,美貌也只是傳說?
傳說中的克萊奧帕特拉美妙絕倫,艷麗不可方物。但是格林在文章中寫道,這位“埃及艷后”對愷撒和安東尼在政治上的吸引力可能遠遠大于在身體上的吸引力。英國《泰晤士報》曾經(jīng)刊登文章說,科學家研究認為,這名傳說中“艷冠群芳”的女子可能是一個身高只有1.5米,身材短粗,長著鷹鉤鼻子和一口爛黃牙的丑婦。
這種說法當然引起了埃及人的抗議,不過克萊奧帕特拉到底相貌如何,現(xiàn)代人誰也拿不出確鑿證據(jù),況且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們的審美觀念也在不斷發(fā)生變化,也許真正的“埃及艷后”的相貌,真的與我們想象中相去甚遠。
責任編輯: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