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臺“教育部”突然發(fā)函給部分臺灣大專院校,要求校名有“中國”、“中華”字樣的大學必須限期答復“如何進行正名改革”。
此次遭殃的共有9所院校,包括“中國文化大學”、“中國醫(yī)藥大學”、“中華大學”、“中國海事商業(yè)專科學!薄ⅰ爸腥A技
術學院”和“中國技術學院”等。
校長們紛紛抗議當局用粗暴方式搞政治!爸袊t(yī)藥大學”的負責人說,學校本來就是以研究中醫(yī)為主,才會叫這個名,如果改成“臺灣醫(yī)藥大學”,那就太奇怪了!爸袊幕髮W”校長李天任也說:“我們大學的創(chuàng)辦宗旨就是當‘華學的復興基地’,取名‘中國文化大學’有深層含義,絕非教育部門勒令就可以更改的!
陳水扁上臺后,不僅在政治領域內大肆宣揚“去中國化”,在教育領域也大搞“文化臺獨”:刻意采用所謂“通用拼音”,取代原先慣用的漢語拼音;推行所謂“本土化教育”,在小學一年級至六年級專設“鄉(xiāng)土語言”課程;炮制了新編《認識臺灣》一書,從頭到尾不見“中國人”與“中華民族”等字樣,而是大談葡萄牙人“發(fā)現(xiàn)”臺灣的歷史;鼓吹臺灣自古就是“無主之島”。進入第二任期后,陳水扁“去中國化”的步伐進一步加快。2004年12月5日,李登輝組織了一場推動“臺灣正名”的大游行。陳水扁擔心被搶去選票,趕著在當天上午宣布,要把臺灣“駐外機構”都改名為“臺灣代表處”,同時在兩年時間內把“國營事業(yè)”的“中國”字樣去掉。晚上,他又在民進黨中央黨部叫囂說:“臺灣是‘中華民國’最有力、最美麗的簡稱!
今年1月中旬,一份題為“務實推動正名,彰顯臺灣主體性”的專案報告曝光。報告中提到,需要“正名”的領域涵蓋法規(guī)條約、“國營事業(yè)”、“駐外館處”、臺當局“中央政府機關”、財團法人、學校等12項,其中凡有“中華”、“中國”字眼的都將“正名”為“臺灣”。臺當局提出的整體原則為:以“臺灣”稱呼臺灣當局,以“中國”稱呼中華人民共和國;如需使用正式“國名”,則以“中華民國”稱呼,并視情形以括號加注“臺灣”。至于英文名稱,應優(yōu)先以“Taiwan”、“Taiwan(ROC)”(ROC是“中華民國”的英文縮寫)或“ROC(Taiwan)”等方式稱呼。臺灣“中國石油公司”評估,如改名,企業(yè)將至少損失21億元新臺幣(4元新臺幣約合1元人民幣)。
島內各界評論說,在當局操縱下,臺灣部分人“逢中必反”:只要與“中國”兩字沾邊的,就得改掉。目前全省各地都有帶“中”字的路名,如中正路、中山路、中華路等,而且大都是主要干道。這些路未來都有可能換名字!芭_獨”分子甚至提議,凡人名中帶“中”字的,也要改。泛藍“立委”李慶華調侃說,“怎么能‘慶祝中華’呢?我應該改名了”。他同時反問道,陳水扁的兒子陳致中,是否應該先改為“陳致臺”呢?
臺灣《中央日報》還發(fā)表了一篇題為《阿Q黨》的文章。文章說:“一旦‘去中國’或‘去中華’成了一種風尚,就是一種無形的文字獄……所謂‘中華何罪,懷璧其罪’,那才是臺灣的悲哀!痹倏纯磁_灣社會,真的能徹底“去中國化”嗎?吃中餐、講中文、看中醫(yī),誰的生活都和“中國”脫不了干系,就連陳水扁也不例外。
特約記者 趙聲
責任編輯: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