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而又堅硬的化石,頭骨、腿骨、肋骨和象牙一應俱全。昨天,記者在大連市旅順口區(qū)太陽溝附近的李先生家,見到了大批的此類物品。據(jù)專業(yè)人士介紹稱,由于這些東西均來自渤海灣海底,所以至今應有上萬年的歷史。
剛走進李先生家的家門,便能看到擺放在墻角的各種獸類化石,這些化石中大部分石化程度
較高,而有的則略顯不足,用手一摸還有點濕潤的感覺。但這里的化石種類卻非常多,記者在實地測量后得知,一塊緊靠窗邊的不知為何種動物的小腿骨化石足有1米長,而這可能還僅為該動物腿骨的一部分,而另外一個橫放著的動物肋骨化石則顯得尤為搶眼,這根2.1米長的化石雖然石化程度并不很高,但從它身上完全可以想象出擁有它的動物的身體該是多么龐大。
但最令李先生引以自豪的還是他于近期得到的一個完整的獸類頭骨化石,對于這塊懸掛于墻上的、寬0.6米的頭骨化石,李先生經(jīng)過分析后斷定它是屬于獨角象的,隨后,記者看到,在該化石正面的上方有一個大洞,對此,李先生分析,這里應該是大象獨角長出的地方。
據(jù)李先生介紹,如此多的獸類化石是他多年來陸續(xù)從海邊的漁民手中收集而來的,因為此地的漁民在打魚時經(jīng)常會從海底撈上來一些動物的化石。他收集此類化石至少有五六年歷史了,最大的一塊頭骨化石是上個月收集的。
對這些化石的發(fā)現(xiàn),大連自然博物館內(nèi)一位研究化石的姓劉的專家稱,多年以來,在渤海灣海底都曾發(fā)現(xiàn)過披毛犀和猛犸象的化石。該處有大量古動物化石的出水,表明了遙遠時期以前的渤海灣應該為北方的草原或樹林,但在冰期,隨著海水的退后,華北和東北的動物種群開始融合,在冰后期則完全下降為海灣,并成為現(xiàn)在的渤海。
對于李先生所發(fā)現(xiàn)的那塊頭骨化石,該專家分析很可能是犀牛類動物的頭骨化石,年代應該在2萬~5萬年之前。
隨即,記者在查閱了相關的資料后獲悉,在1994年10月,旅順羊頭洼港灣就曾發(fā)現(xiàn)過披毛犀頭骨化石,這是一種生活在氣候比較寒冷條件下的食草型動物,生活的年代是距今1萬至4萬年之間,在我國主要分布在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及內(nèi)蒙古高原等地,而旅順是其分布的最東的幾個地點之一,此外,在渤海海底也曾發(fā)現(xiàn)過猛犸象的化石,這表明當時的渤海灣為出露于海面之上的陸地。
(半島晨報 王天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