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臺灣網(wǎng)9月13日消息
澳門《新華澳報》9月11日發(fā)表署名富權(quán)的評論,文章認為,各方人士在觀察臺灣當局的《“行政院”功能業(yè)務與組織調(diào)整暫行條例草案》時,大多是把注意力集中在“陸委會”的“明升暗降”之上,而忽略了另一個與之相伴,因而被臺灣媒體形容為“海陸大火并”,亦即新設“海洋委員會”的問題。其
實,臺灣當局將“陸委會”并入“行政院”院本部,固然是要減弱及淡化大陸事務的地位及業(yè)務,但畢竟仍然是屬于將之“內(nèi)務化”處理﹔但設立“海洋委員會”,則是臺灣當局要落實其“海洋立國”的政治理念,對原本“中華民國”的“立國之本”是“中原大國”予以完全否定,并與原來“舊”的“中華民國”進行徹底決裂,這才是臺灣當局進一步“去中國化”的重要步驟。
實際上,當年蔣家父子雖然偏安海島臺灣,但仍不忘自己來自祖國大陸,仍不忘中華民族的發(fā)韌之地是在中原。因此,無論是其“反攻大陸”或“三民主義統(tǒng)一中國”的口號,還是“國統(tǒng)綱領”中“大陸與臺灣均是中國的領土,促成國家的統(tǒng)一,應是中國人共同的責任”的表述,“國統(tǒng)會”對關于“一個中國”的涵義所作出的“一個中國應指一九一二年成立迄今之中華民國,其主權(quán)及于整個中國,但日前之治權(quán),則僅及于臺澎金馬。臺灣固為中國之一部份,但大陸亦為中國之一部分”的定義,都帶有濃厚的“中原意識”,亦即將“中華民國”視為“大陸國家”。這是前國民黨政權(quán)堅持“一中”原則的具體明證。
“臺獨”分子為了要將臺灣地區(qū)與祖國大陸割裂開來,“獨立建國”,多年來提出了五花八門的口號。其中一個就是“海洋立國”,亦即強調(diào)“臺灣是一個海島國家”,與中國沒有甚么關系,更與亞洲大陸沒有甚么關系。為此,一九九六年“臺獨教父”彭明敏代表民進黨參加第九任“總統(tǒng)”選舉時,就打出了“海洋國家,鯨神文明”的競選主軸,并將其競選徽標設計為一條橫臥在海洋上的鯨魚(按﹕鯨魚的圖形是由臺灣島的形狀為原形)。當時“彭謝總統(tǒng)競選總部”的陳儀琛曾告訴筆者,“這個圖形理念,凸顯了臺灣不再是依附于中國大陸的‘邊緣點狀物’,并脫離傳統(tǒng)謙卑的‘蕃薯’圖狀,邁向自信獨立的鯨魚,進取的海洋文化將逐漸取代封建保守的大陸邊陲文化……”云云。與此同時,“外獨會”創(chuàng)會會長廖中山也成立了“海洋臺灣文教基金會”,并出版《海洋臺灣VS大陸中國》一書,以作配合。在這里應強調(diào)一點的是,最近新任臺“教育部長”杜正勝公布的“另個角度看臺灣”系列中的將臺灣島橫放并將之置于在亞洲大陸之上的地圖,其意念就是來自彭明敏的參選徽標。
彭明敏落選后,因不滿民進黨仍不夠“獨”,而發(fā)起成立了“建國會”,并與“海洋臺灣文教基金會”合辦了一系列的“海洋臺灣”講座,繼續(xù)推動“海洋國家”的觀念。而與彭明敏搭檔競選“副總統(tǒng)”的謝長廷,在為參選高雄市長作準備時,亦延續(xù)了彭明敏“海洋國家”概念,提出了“海洋首都”的口號。謝長廷當選高雄市長后,又藉“內(nèi)政部”決定由高雄市對東沙島代行行政管轄權(quán)之機,再次鼓吹“海洋國家”及“海洋首都”的口號。
“陳呂配”贏得2000年的“總統(tǒng)大選”后,又接過“海洋立國”的口號。當年5月14日,“新政府”尚未就職,呂秀蓮就在與“新內(nèi)閣”座談時宣稱,她要向大家提出“海洋立國”的口號。2002年5月19日,呂秀蓮又跑到宜蘭縣外海的龜山島,發(fā)表所謂“海洋立國宣言”,并首次提出設立“國家海洋事務部”的設想,聲稱要“打破過去固步自封的陸權(quán)心態(tài)”。2003年1月1日,呂秀蓮跑到東沙島,發(fā)表了一個所謂“海洋立國”的“海洋戰(zhàn)略宣言”,鼓吹當局除要“海洋立國”之外,更要“彰顯東沙是臺灣領土主權(quán)的重大意義”。在2004年“總統(tǒng)大選”過程中,呂秀蓮于二月間出版了一本《海洋立國世界島──臺灣大未來》,鼓吹“臺灣是環(huán)太平洋國家之一,是一個典型的海洋國家,而不是從屬于中國大陸的邊陲島國!薄盎仡櫄v史的過去,展望全球化的未來,海洋成為國際競爭中的新高地,并且太平洋世紀已來臨,臺灣應扮演海洋立國,成為東方瑞士世界島”。今年8月1日,呂秀蓮在出席“海洋臺灣”午餐會募款活動時,又聲稱“海洋立國”是要表明“臺灣不做世界孤兒,而是要擁抱世界”。8月中旬,呂秀蓮主導籌辦的第二屆“民主太平洋大會”在臺北市舉行,呂秀蓮又提出了“海洋立國,柔性國力”的口號,并希望能將之作為環(huán)太平洋國家的核心價值。
表面上看,在民進黨執(zhí)政后,“海洋立國”是呂秀蓮的“專利”。但也不盡然,因為如果得不到陳水扁的支持和默許,呂秀蓮不可能如此起勁地鼓吹“海洋立國”,只不過是呂秀蓮扮演了陳水扁的“分身”而已。實際上,早在1999年12月,陳水扁被民進黨決定提名為“總統(tǒng)”候選人后,他在訪問英國時,就聲稱英國與臺灣同為“海洋國家”,臺灣應作“南海語系”的中心,向海洋擴展,而非只作“陸權(quán)中國”的邊陲。今年“520”后,陳水扁于5月29日在宜蘭的“新閣座談會”上,又強調(diào)“兩岸關系”、“WTO的規(guī)范”、“拼經(jīng)濟”及“海洋國家”這四項,不但是臺灣現(xiàn)階段所面臨最嚴峻的挑戰(zhàn),也是永續(xù)發(fā)展的根基所在。今年3月31日,臺“行政院”首度召開“海洋事務推動委員會”,共組成海洋策略組、海域安全組、海洋資源組、海洋產(chǎn)業(yè)組、海洋文化組和海洋科研組等六個工作小組,并計劃在六個月內(nèi)完成近、中、遠程的“海洋事務政策規(guī)劃發(fā)展方案”,設想在“修憲”過程中,推動成立“國家級”的海洋事務專責機構(gòu)──“海洋事務部”。但在經(jīng)陳水扁點頭后,最后落實的方案是裁減其部分功能,將其“降”為統(tǒng)合性質(zhì)的“委員會”。
臺灣當局如此起勁地推動“海洋立國”,主要動機是為了要割斷臺灣與祖國大陸的歷史和現(xiàn)實的聯(lián)系,將臺灣自外于中國,使二者對立起來。實際上,呂秀蓮所說的“新政府與舊政府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舊政府來自中原,以陸權(quán)心態(tài)統(tǒng)治臺灣”,這就暴露了臺灣當局要以“海權(quán)心態(tài)”來“海洋立國”,這是其“臺獨”本質(zhì)的體現(xiàn)。另外,她在東沙島之行時所說的“海洋立國不僅是立國新方向,也隱含國防安全之意義”,“亞太國家中,南海交通線對臺灣的重要程度遠比他國為大。因此,東沙與南沙領土在維護臺灣海上生命線與控制南海戰(zhàn)略要沖的角色更顯重要”,也暴露了臺灣當局是要把“海洋立國”當作為與祖國大陸相對抗的“政治武器”,企圖以對海權(quán)的控制來抗拒統(tǒng)一,并使臺灣作為“圍堵”中國的“太平洋第一島鏈”中重要一環(huán)更具“正當性”。因此,“海洋事務部”的成立及“海洋立國”口號的提出及推動,只不過是臺灣當局落實其實質(zhì)“臺獨”的一個組成部分。(言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