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莎在北京租住的簡陋小屋里,僅僅用四天時間,就創(chuàng)作出自己學會MIDI后的第一首校園歌謠。
|
&
nbsp;“王記者您好,告訴您一個好消息,在許多熱心人的幫助下,經(jīng)過不懈的努力,莎莎終于走出困境,并以專業(yè)第一名的好成績被中國音樂學院錄取啦!”這是前不久,李莎的母親王聿和在拿到錄取通知書的第一時間,激動萬分地給我們傳來的喜訊。而就在去年的這個時候,王聿和一家正為支持女兒李莎繼續(xù)專業(yè)學習而四處借債,生活舉步維艱。當時,這個不同尋常的家庭,因為女兒的執(zhí)著和母親的堅強,走進了記者的視線。
在小港一路7號僅十余平方米的簡陋小屋里,一張單人床和一架舊鋼琴幾乎就是家里的全部家當。這個家里,母親已下崗多年,父親因患嚴重心臟病幾乎沒有勞動能力,全家人一個月的生活費僅400余元。但為了讓從4歲起就對音樂有著極度渴望的女兒李莎實現(xiàn)她的音樂夢想,李莎的爸爸媽媽毅然選擇了一條艱難的生活道路,借債為李莎購買鋼琴,靠母親王聿和一個人的收入供李莎學琴,支持她參加各類比賽,并在她考取了中國音樂學院附屬中學后,堅持供她繼續(xù)學習專業(yè)(本欄2003年8月22日曾予報道)。一個貧苦的家庭,為了一個“奢侈”的夢想,選擇了一條鋪滿荊棘的道路。
為夢想付出再多不后悔
在李莎就讀中國音樂學院附中這三年的日子里,他們一家人嘗盡了生活的艱辛。
為了生計,李莎的媽媽做過保姆、廁所清潔工、辦公室保潔員、社區(qū)物業(yè)服務(wù)人員等許多臟活、累活。有一次,媽媽聽說嶗山區(qū)那邊有一份物業(yè)清潔的工作,比市區(qū)這邊的工作每月多掙50元錢,便毫不猶豫地把工作爭取下來,每天起早貪黑坐一個多小時的公交車去上班。打掃衛(wèi)生的時候,媽媽總是把別人扔在垃圾里的廢瓶子等物品分撿出來,攢起來等著賣錢。她不怕別人異樣的眼光,只要能為女兒求學多攢一分錢,再苦再累她也不在乎。
吃住在學校是一筆不小的花銷,為了省錢,也為了讓李莎有更多的時間專心學習,爸爸也去了北京,和李莎租住在一所狹窄簡陋的民居里,自己買菜做飯,算計著使用那有限的生活費。爸爸舍不得去醫(yī)院看病,每天拖著病弱的身體在外面打零工,補貼家用。
李莎是全校唯一的一名貧困生,她不能像其他學生那樣,過著悠閑自在的生活,為了減輕父母的負擔,她必須為自己的生活費和學費奔波。當別的學生都出去消遣的時候,李莎忙著給一些網(wǎng)站或媒體制作音樂背景,忙著為京城的各種音樂團體擔任伴奏,為了獲取一張免費的音樂會入場券,她不得不頂著烈日四處為演出公司兜售門票……
爸爸的生日快到了,李莎把同學們丟掉的飲料瓶子撿回家,背著爸爸積攢起來想以此換些錢為爸爸慶賀生日。一天,爸爸在家里發(fā)現(xiàn)了許多飲料瓶子,還以為李莎也學會奢侈消費了,非常生氣。李莎雖然很委屈,但始終未說出實情。爸爸生日那天,李莎到了一家小飯店,用飲料瓶子換的錢為爸爸買了他最愛吃的飯菜,然后告訴爸爸那些瓶子都是她撿的,就是為了爸爸的生日。接過女兒手中的飯菜,爸爸淚如泉涌。
去年8月,當記者第一次走進這個家庭的時候,母親王聿和正被生活的重擔壓得喘不過氣來,她說她寫信給報社并不是想尋求什么實際的幫助,她只是想傾訴,希望得到支持與理解。而今,雖然他們依然家徒四壁,但女兒的夢想成真足以抵償一切的付出。
求學路上一直有真情相伴
李莎說,她是個幸運的女孩兒,因為在艱苦的日子里,她總能感受到不同尋常的友誼與關(guān)愛。
李莎的媽媽說,像他們這樣的家庭能培養(yǎng)出一個藝術(shù)人才實在是個奇跡,女兒的夢想成真是我們黨和社會關(guān)注弱勢群體的又一曲頌歌。
的確,在李莎成長的道路上,有一雙雙陌生而親切的手臂一直在扶持著這個貧家女孩兒。當初,若不是中國音樂學院附中校長沈誠認真對待李莎母親的求助,為一個貧困女孩兒打開了求學之門,恐怕李莎至今還在音樂殿堂外徘徊。上學后,李莎發(fā)現(xiàn),別的同學都是多年受名師指導(dǎo),理論根基非常扎實,只有自己幾乎是自學成才,完全是“野路子”,連樂譜都寫不規(guī)范,腦子里固有的思路和學院派的作風時常發(fā)生碰撞。但是,老師們格外的關(guān)注給了她迅速成長的空間。每次學校分配指導(dǎo)老師都會很認真地征求李莎的意見,幫她選擇最合適的老師,提供最有效的輔導(dǎo)。今年高考專業(yè)考試前夕,學校將李莎分配給了著名作曲家施萬春教授進行輔導(dǎo),這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特意將李莎留在家中吃住半個月,幫她補齊了之前在樂理、和聲等方面的全部缺漏。
考取中國音樂學院附中之前,李莎的作曲知識都得益于全國各地一些詞曲創(chuàng)作者的書信指導(dǎo),李莎就讀附中之后,這些老師一次次通過長途電話激勵李莎堅持學業(yè),有的老師還專程帶著錢物趕到北京探望李莎,給她送去了莫大的精神鼓舞。
在北京市政府某部門工作的翟麗阿姨,是李莎在北京的“媽媽”。翟媽媽因為要參加一個老年聲樂比賽,與當時在北京卡林卡合唱團擔任鋼琴伴奏的李莎相識,從此結(jié)下不解之緣。翟媽媽了解李莎的家庭處境后,在生活方面時時處處照顧李莎。在高考之前,翟媽媽特意出資2000元讓文化課比較薄弱的李莎接受英語輔導(dǎo),為高考做好準備。
更值得一提的是一位與李莎志同道合的朋友周大煒。周大煒的專長是計算機編程,但同時又對音樂作詞作曲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得知李莎常常為沒錢制作樂曲光盤小樣而苦惱,便將自己的一套電腦設(shè)備送給李莎,幫李莎掌握了MIDI(電腦音樂制作)技術(shù)。在全班同學當中,李莎是最早學會MIDI的,這為她在今年中國音樂學院的計算機音樂作曲和制作專業(yè)招生中考出專業(yè)第一名的成績奠定了基礎(chǔ)。
愿更多的“李莎”能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
李莎的成功在她的父母親朋眼中一直是個“奇跡”,李莎自己也感嘆,在中國音樂學院,許多年來都不曾有像她這樣貧困的學生。他們走了很多人不敢想不敢走的一條路。有人不理解李莎一家人的選擇,認為他們是“自討苦吃”。
其實,夢想的選擇不該有貧富的阻隔,固然一些人才的培育需要大量資金的投入,但對理想的堅持才是成功的關(guān)鍵。愿李莎的故事能給人們帶來更多關(guān)于家庭教育的思索,能推動社會選拔和培養(yǎng)人才的機制更完善。愿更多的“李莎”在實現(xiàn)夢想的道路上,勇往直前!霰緢笥浾咄蹑